许昆林在南通调研——让更多人倾听“童声” 感受中国
5793月24日至25日,省长许昆林在南通市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建共享,找准关键抓手...
查看全文“中国的笑容里有我,我就是那甜蜜的酒窝;中国的春光里有我,我就是那盛开的花朵。”2006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艺工作者倡议开展新童谣创作推广活动——“童声里的中国”。18年来,这项活动越办越大、越办越好,惠及亿万少年儿童,成为南通少儿文化品牌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贴近儿童视角,体现童真童趣
一首首经典儿歌,伴随孩子们的成长,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之美,并受到熏陶。如何让儿歌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要回归儿童成长的天性。在这一儿童观的影响下,新儿歌创作得到了发展和繁荣。”《少年月刊》原主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原委员王宜振说。
“一粒米,小不小?我说小小小。一只蚂蚁驮起它,满呀满地跑。”童谣《一粒米》的这段歌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用充满童稚色彩的词汇,描述了孩子们眼中的趣味世界。
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多从儿童的视角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更加符合孩子的精神需求。
“童声里的中国”童谣创作推广活动鼓励孩子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使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镂花的版子刮白浆,挂上了架子晒太阳,放进大缸染一染;天蓝蓝呦云白白,蓝白点儿像花开……”这首由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学生自创词曲的童歌《蓝印花歌》唱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孩子们在学校非遗研习所体验非遗技艺、学习相关知识,这成了他们创作的“源头活水”。
唱响新时代,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中国少年报》原主编、《少年诗刊》名誉主编金本说,好的童谣要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反映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和心声。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童谣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青年作曲家李凯稠介绍,以二十四节气和经典古诗词等内容新编新创的儿童音乐作品走红网络,广大少年儿童能从这些作品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祖国献您一首诗》《唱支歌儿给党听》《放飞中国梦》《文明礼仪伴我行》……18年来,“童声里的中国”童谣创作推广活动在海内外征集作品53万件,出版精选作品集24部,覆盖了全国7000多所中小学。一首首充满时代气息、体现童真童趣、催人向上向善的新时代歌谣在少年儿童群体中唱响,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多元发展,放大“童声”音量
从歌谣征集创作到儿童戏剧、儿童电影、广播剧,“童声”音域更宽广。“童声里的中国”童谣创作推广活动依托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创作推出了儿童剧《青铜葵花》《因为爸爸》《草房子》和儿童电影《三袋米》《向日葵中队》以及广播剧《你,明媚了春天》《永远的追“锋”少年》等20余部少儿文艺精品。
携手共行,让童声更加嘹亮。南通在全国发展了一批“童声里的中国”实验学校,放大“童声”音量:在边远农村学校设立“童声书屋”,捐赠“童声”精品读物6万余本,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启动海外推广交流活动,不断扩大中国新经典儿童歌曲的海外影响力。
此外,南通还采用邀请名作曲家谱曲传唱与音乐平台合作推广的方式,让童声品牌传播突破时空限制,不断扩大影响力。“借助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可对儿童歌曲进行二次创作,同时借助多种艺术呈现形式,让儿童歌曲真正爆火出圈。”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启舫说。
3月24日至25日,省长许昆林在南通市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建共享,找准关键抓手...
查看全文日前,通州“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被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授予“2023年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先进集体”。 一直以来,在中央、省市区文明委关心指导下,通州“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查看全文近日,江苏省文联公布了“江苏省美育推广基地”(2024~2027)名单,南通·通州“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成功入选,全省共29家。 据悉,“江苏省美育推广基地”评选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遴选一批具有...
查看全文